核能流言終結者維基

如果不蓋核四,會不會缺電?有些人認為台灣不缺電,根本不需要蓋新電廠[1][2],這是真的嗎?

備用容量率不足之危機[]

要了解台灣長期來說會不會缺電,就得先搞懂「備用容量」。

何謂備用容量?官方說法如下:[3]

  • 備用容量率目標值:為政府核定,用來作為長期電源開發規劃之用。
  • 備用容量率實績值:為反應電力系統實際供需情形,它是依一年最高(通常發生於7~8月間)尖峰負載及當時系統淨尖峰能力為基礎,即當時淨尖峰能力與尖峰負載相減餘數除以當時之尖峰負載得之。

官方說法或許看的霧煞煞,我們打個比方來說好了。以餐廳的供飯例子來譬喻專業名詞就是:電鍋=電廠,飯=電,顧客飯量=用電量

  • 電源規劃:餐廳會預估顧客數量,來準備足量的電鍋(電廠),煮飯(發電)給顧客吃
  • 限電:晚餐的尖峰時段,電鍋全部都煮飯也不足以供應顧客的用量時,就會有顧客沒飯吃

但備用容量是包含大修、檢修、故障及水文限制在內的,所以備用容量率必須維持一個基本佔比,目前規定是15%。

  • 備用容量:餐廳為了不讓任何時候顧客沒飯吃,還必須多預備電鍋,當有煮飯中的電鍋有故障、檢修的狀況,可以即時替代,這就是備用容量
  • 備用容量率:就是餐廳的(電鍋供飯量-預估顧客尖峰用飯量)/預估顧客尖峰用飯量

透過這個例子,大概可以了解這些電力名詞的意義。

我國備用容量率的歷史與未來[]

下圖為我國歷年備用容量率:

台灣歷年備用容量率

從圖中可看到歷年來政府將備用容量率逐年降低,目前為15%。也可看到民國85年以前備用容量率低於10%時經常限電,就如同上面餐廳的例子,因此台灣未來備用容量率與缺不缺電有直接影響。

下表為近年來將除役或將增設的電廠:[來源待查]

未來機組變動表
電廠 除役OR更新商轉 容量增減
核一G1~2 除役107,108年 -1272MW
核二G1~2 除役110,112年 -1970MW
核三G1~2 除役113,115年 -1900MW
協和G1~4 除役106年 -2000MW
通霄G1~3 除役106年 -720MW
林口G1~2 除役103年 -600MW
大林G1~2 已除役101.9.1 -600MW
新林口G1~3 新建商轉105,106,108 2400MW
新通霄G1~3 新建商轉105,106,106 (尚未確定) 2100MW
新大林G1~2 新建商轉105,106 1600MW 
核四G1~2 2700MW

如一切工程都按照計畫完工,且核四投入運轉,將缺少262MW的電力供應;如核四不運轉,將缺少2962MW的電力。

(編按:另有深澳電廠擴建更新計畫,原訂安裝兩部合計容量1600MW的超限燃煤機組,但因為鄰近居民抗議卸煤碼頭開發,工程已經停止,故不列入計算)

前面舉例過,備用容量率是計算尖峰的備用容量,當備用容量率低於10%就有嚴重的限電危機。

北部缺電之危機[]

除備用容考量以外,在電網部分還有一個更嚴重的問題:北部區域缺電

如下圖所示,台灣屬狹長型的電力系統,且北部屬重載地區。

台灣系統

若北部多部大型機組除役,核四又沒有加入運轉,北部將缺少核一二跟協和總共5242MW,而南電北送的潮流限制為3300MW,否則會造成系統不穩定或線路超載跳脫,在這樣的限制下,中南部的電廠無法完全支援北部的巨大電力缺口,此時北部地區勢必採取限電措施來因應。

可能的替代方案及評估[]

參見:綠能可以取代核能嗎

乾淨的火力發電技術[]

風力發電[]

台灣風力

台灣地理環境與負載特性非常不適合風力發電發展,夏季及正午負載重冬季及夜間負載輕;但風力卻是夏季及正午沒風,冬季及夜間穩定大風。台灣負載重時都為夏天正午,多為冷氣負載。而風力需要穩定的風向及風量,台灣卻只有冬天有穩定的東北季風,而夏天幾乎沒風,颱風更不可能發電,會損壞風機。

中屯與麥寮風力發電量

各地的天然環境條件不一,國外可以的台灣不見得可行。我們可以參考國改分析對丹麥與台灣風力發電環境比較的專文[4]

即使在風力條件較差的夏季,其各月份風力發電量也還有冬季風力發電量的45.6%,顯現丹麥風力發電不會因為季節不同而產生落差相當大的發電結果"略述台灣風力"更嚴重的問題是,八月份多數時間的發電量還非常低,甚至有超過五分之一天數的單日容量因數低於1%;又即使麥寮和澎湖中屯距離相當遠,往往兩座風力發電示範計畫發電量同時都很低(參見右圖中屯與麥寮風力發電量),可見我國風力條件應不存在風力發電「參差率」的現象,沒風時兩地都沒風,也都同時無法供電。

貫徹節能[]

更新電網

LED

常見問題[]

相關流言[]

Q1: 核四拖那麼久,之前一直喊缺電卻一直沒限電?[5]

A1: 因為當核四停建時,台電預計未來會缺電,把大潭電廠趕工,以支應用電需求。[6]

參考資料[]